开云百科中心详情

【轻松】主设计师谈上海博物馆东馆外观安静内部丰富的城市客厅

  位于浦的上海博物馆馆将于2020年建成,博物馆去年开建后,目前正处于桩基工程阶段。

  日,上海博物馆馆的主设计师李立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总建筑面积达十万方米的上博馆外观看起规整而不张扬,反映的将是文人士绅阶层的生活与文化,是一座提供丰富公服与空间的开放性博物馆,从各个方面展示古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希望这个建筑远看比较安静,摒弃了张扬。就像一个人一样,看起非常斯文,但是随着你靠他,会发现他身上有着各种亮点。

  上海博物馆馆临上海科技馆西临杨高南路北临世纪大道,南面则毗邻商业地块,建筑师李立针对不同方向的场地特征,为博物馆的四个面设计了不同的公空间和开放性,从而让博物馆尽可能地与环境达成呼应。上博馆的外观设计摒弃了张扬的形态,而选择了规整的长方形,李立认为,这样规整的形态反而能够与围的上海科技馆方艺术心等标志性建筑物相抗衡,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上博馆效果图,其丰富的公空间将使它成为城市的公客厅

  和看似威严封闭的上海博物馆本馆不同,上博馆在较大体量的建筑设置了丰富的公空间。通过影文创展示学术报告厅青少年体验馆等场所,李立希望博物馆能够更好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些公空间将使博物馆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客厅,人们哪怕不是看文物,也愿意在上博馆的空间里参加一些活动。

  李立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以展示青铜器为主,无论是其的文物,还是轴对称象征天圆地方的建筑外观,都展现了古代正统主流的礼制文化。而上博馆将以展示书画及工艺品为主,反映的是士绅阶层的生活和文化,而这也是华文化的核心。李立认为,相较毗邻的方艺术心所展现的际性,上博馆展示的是文化特征,在这样的场所进行观赏,并和他人交往,会带完全不同的体验。在上海这样的际化大都市,不必处处依附际潮流,相反,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场所,展示多样性的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师李立

  澎湃新闻您设计过不少博物馆,您是否认为博物馆建筑需要具备某些通性,或者说通过某些元素或空间布局呈现它的功能和氛围?

  李立博物馆承担的使命以及公众对它的期待都特别多。随着公众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家越越意识到参与一些公文化活动是对生活的补充,希望到博物馆获得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启迪,这就需要一种特定的氛围。对城市管理者说,他们希望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重要的识别点,所以博物馆又担负了城市标志物的职能。但事实上,博物馆的根本使命是保护收藏和展示古代艺术品文物的场所。由于公众的期待和城市的需求,博物馆被附加了很多其他的要求。

  由于博物馆的根本职能是收藏文物展示文物,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和展示的效果,所以博物馆设计的核心点就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确保文物的安全和交流上的畅通,所以对各种流线的要求就很高。展示则是文物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公众参观的流线也要特别顺畅。围绕这些核心知识,要解决外部的问题,包括对城市对公众服的回应。

  澎湃新闻上海博物馆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形象,呈现相对开放的形态。为什么要构建这种开放性?

  李立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博物馆看成一个纪念性的标志物,比如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博物馆。我们希望上博馆一方面符合大家对博物馆以为常的地标性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开拓这种认知。所以在设计上,上博馆和城市生活是充分融合的。比方我们设想从地铁可以直达博物馆里面,所以它的地下空间和地铁站厅层是融合的,地面层又做了很大的通透空间,上博的首层空间有很高的透明度,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因此,整个博物馆的地面层和地下层都和城市人群日常的出行和生活紧密衔接。我们认为这个设计兼顾了开放性和仪式感。

  我们认为上博馆所在的世纪大道地块还是欠缺一些活力,比如上海科技馆方艺术心,它们就是一个个点,无法带动围的环境,它们在当初设计时功能就相对集,服性功能偏少。我们希望上博馆建成以后,把具有人气的活动等等集结到一起,给区域带活力,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展馆。

  上海博物馆本馆人民广场

  澎湃新闻这种开放的博物馆形态是否会给馆内展品的呈现带一些不同?

  李立在开放性和展品的呈现之间需要一种衡。我们把设计分成两块,三分之二是展览区,三分之一是针对观众的互动体验区。整个博物馆仍然是开放的,但是作为主展区,它还是很规整的,沿袭了传统的展示方式。我们不想做一个看似非常激进的西。上海博物馆不是展示当代艺术,不能过分强调参与性,它毕竟是收藏古典文物和艺术品,所以要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所以在展览区,我们采用的仍然是最安全的模式,但是在体验区,有商业空间青少年活动区咖啡厅,还有通往屋顶花园的环形坡道,这个屋顶花园和顶层的一座苏式园林相连接,整体氛围是非常活跃的。

  澎湃新闻您提到园林式花园,我发现您之前设计的洛阳博物馆山美术馆等等都运用到了园林的元素,园林是否是您设计的一个特色?

  李立是的。因为园林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至今,传统文人都讲究人和自然的交流。为什么要建造园林?因为向往山水,所以士大夫把微缩的山水造在自己家里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很自然地会生这种想法。另外上博馆的规模非常大,在里面参观,流线会特别长,人一定要经常休息和放松,我们就希望有一些内部的花园屋顶花园,人们能够在观赏的时候经常出,透透气,休息一下。所以我们想充分利用屋顶花园打造一个园林。我们的屋顶花园比较大,于是在上面复建苏式园林,真正复原那个尺度,让人回到一个传统建筑的形式,把过去传统文人的器物和生活的实景融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复原的尺度是11的吗?

  李立差不多,这个的屋顶花园大约宽25米,长40米。基本上一个苏州的型园林就是这样一个尺度。

  环形坡道通往屋顶花园

  澎湃新闻上博馆的主题是古代艺术,您在设计上会对这一主题进行怎样的呼应?

  李立上博馆以书画工艺品作为特色,人民广场的老上博则是以青铜器作为核心特色。书画作品对光线非常敏感,对采光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展厅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保证书画的安全。整个展馆有相当一部分展厅是相对封闭的。但是对工艺品展厅,以及古代文人生活馆等说,它们以复原场景为主,所以我们为此设置了自然光。整个展馆部分,多数还是采用人工光,少部分适当采用了自然光,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半透明的外墙使一些展馆获得一定的自然光。

  至于建筑设计在内涵上与书画的关联,我们通过外立面上微微起伏的表皮,希望表现这种象征性的意义。但是我们不愿意过多地去解释这些象征含义。

  澎湃新闻您在设计过程,是否需要和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大量沟通?

  李立我们的设计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际青年建筑师竞赛,二是四轮招标。在每一轮招标,都有上博专家的反馈意见,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在四轮的修改,我们逐渐了解到业主的一些具体需求。另外在标之后,我们对博物馆的功能又进行了很大的调整,这需要和上博业主紧密联系,对每一层每一个房间都进行了重新排布。最,我们还和上博业主去全各地考察新建的博物馆,这对设计又会有一些新的启发。

  上博馆外立面

  澎湃新闻在整个设计过程,您的设计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这是设计对业主的妥协吗?

  李立我不认为这是种妥协,我对这个调整是持一个正面的态度。首先建筑,尤其是博物馆建筑,不是建筑师可以随心所欲的作品,它的本体是文物。另外,对于在这里研究文物管理文物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观赏文物的公众,这是他们所享受的一个场所,所以建筑师在里面起的作用还是要相对克制。

  我觉得通过和馆方的历次沟通,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我们的设计。首先像这样超过10万方米体量的博物馆,目前在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对于这么大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其实大家都是没经验的,所以你必须要依托别人的一些知识,博物馆方将他们几十年使用上博本馆的经验传递给你,这其实是在碰撞之后生的更为合理的合作关系。

  上博馆的四个面具有不同的开放性与公空间设计

  澎湃新闻您在上次城市空间季的活动介绍到,上博馆的四个面具有不同的公空间的设计,对应不同的场地关系,能否具体描述一下这个空间上的设计?

  李立上博馆四个立面围的场地信息是不对称的,我们希望仔细地去甄别这个环境的特征。最后分析得出,北边和南边不一样,北边面向世纪大道,主入口在这一边,所以在我们的设计北边的开放性最强,包括一楼的L型公区域三楼的咖啡厅具有半透明外立面的古代人文生活馆。边面向上海科技馆,地下是下沉广场,对接地铁,首层是艺术品销售区,外墙是通透的大玻璃,上面则有一个室外剧场,五层还有一些半透明的大理石,因此面向上海科技馆也是相当开放的呼应。南边是三栋超高层,属于商业地块,我们认为对博物馆说,这个面应该是适度开放,因为当你从观赏的角度朝南面看去,看到熙熙攘攘的消费休闲空间,并不太合适,所以南边只有两个型的开放空间,其他就相对封闭了。西边是杨高路,是城市交通特别热闹的一条道路,相对说,博物馆的这个面也是比较封闭,但是到三层,标高已经到达18米,从这里往外看到的已经是杨高路行道树的树冠,所以我们在这个高度设置了一个开放空间,可以看到陆家嘴际金融心高层建筑的天际线。因此四个面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北面和面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两个面还对应首层L型的空间关系。

  虽然四个面的开放性不同,但是建筑整个一圈的材料都是一样的。目前我们设想的是一种偏白色的大理石,希望有些是可以通过在玻璃上打印大理石纹理的技术使它获得一种透明感。

  澎湃新闻您认为建筑应该怎样呼应围的环境?

  李立我认为这个环境分成两种,一个是人工环境,一个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就是世纪大道围已有的建筑物,从人工环境说,我们希望上博馆具有自己的识别性。它需要成为一个能够和方艺术心上海科技馆以及在建的上海图书馆馆相抗衡的一个建筑形体,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上海科技馆是扇形建筑,方艺术心是花瓣形建筑,上图馆是一个切角的方形建筑,我们把它确定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和其他的建筑体量都不一样。从自然环境说,这里有世纪大道绿带,有很好的自然环境,所以面向世纪大道要尽可能的开放,将世纪大道的绿化景观组织进建筑物的内部的空间。建筑需要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都要发生关联。

  和相邻的方艺术心上海科技馆相比,规整的外形赋予了上博馆另一种独特性

  澎湃新闻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在外观上具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上博馆是否也会有自己的象征性?

  李立我们对于建筑的象征性有所提炼。上博馆的建筑外立面上也有曲线和直线元素,但这和老上博天圆地方的关联并不大,两个场馆的距离较大,我们认为这种关联并没有那么重要,建筑关键还是要具有自己的文化属性。随着设计过程的逐渐推进,最终我们形成的概念是海陆交汇曲线象征海洋,因为上海拥有海洋文化,整则象征陆地,设计整体体现上海的地理特点和海派文化。

  上博馆外立面的设计,曲线象征海洋,整象征陆地,体现海陆交汇的概念

  澎湃新闻您认为对于博物馆这样的公建筑,是象征性更重要还是功能性更重要?

  李立象征性和功能性都非常重要。对于上博业主而言,功能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一直在调整功能,对功能优化了很多次,从而让这个建筑好用。今天的用和过去的用不一样,如今的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更高,希望你提供更多公服和文化活动,所以对博物馆里各种流线各种不同时段的流线都有很多要求。和二十多年前上博的功能设计不一样,当时博物馆在一天八时的开放时间以外基本就是封闭的,现在博物馆服的时段会大大延长,有时地下层学术报告厅有型演出,有时三层咖啡厅要举行酒会,有时青少年体验馆要在晚上举行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对上博馆的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用一定是最重要的,用得很复杂,但管理得又很有效率。

  我们没有给这个建筑设计非常张扬的造型,我们希望这是一座比较安静的建筑,这个建筑基本是在做一个减法,从外面看是一个方形体量,逐渐往里面掏掉一些空间。我们希望这个建筑远看比较安静,不具有威胁性。就像一个人一样,看起非常斯文,但是随着你靠他,你会发现他身上有各种亮点。

  澎湃新闻新的上博馆和老上博本馆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延续或继承关系?

  李立在展陈体系,上博馆是上海博物馆的一部分。上海博物馆有将100万件藏品,其大约有十几万件的精品,这个馆藏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些藏品长期呆在库房里,如今在上海博物馆固定展出的大约只有几千件,所以需要足够的展陈空间,展示甚至演绎这些藏品。现在我们要围绕文物讲故事,拓展文物的内涵和外延。这些对上博的空间拓展都提出了要求。上博馆里有500座的学术报告厅120座的4D影,还有一些学术交流场所,都是为了举行各种活动,用文物讲好故事。上博馆大大地增加了公服空间,它会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公客厅,人们哪怕不看文物,也愿意在上博馆的空间里参加一些活动。

  上博馆是上海博物馆展陈体系的一员,所以在内涵上它们必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上博馆更偏重书画和工艺品。上博本馆以展现的青铜文化为主,是关于权力和秩序的政治和礼制文化。上博馆则展现古代文人生活,重点体现的士绅文化。

上一篇:【记】万能工匠·主题博物馆让博物馆教育走进幼儿园,让孩子走向世界 下一篇:【奖励】杭州旅游攻略三日游最佳景点去杭州玩三天怎么安排